找到相关内容213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唯识论和唯心论的研究和比较

    成唯识论卷二所阐发的藉因缘势力故变的道理!才能使法界现前,发生自觉,打破我执。   三、阿赖耶识,又名第八识,便是指第六识的自我,被末那染净两分困扰状态中的意识之全体。经教里昭示,阿赖耶是含藏意,他是...

    史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4669484.html
  • 佛教的历史存在与现代反思

    基础上加添上第七识“末那识”(Manas)和第八识“阿赖耶识”(Alaya)。前六识中的前五识,属肌体生理功能所具有的直观性经验认识,即所称之为的“唯外门转”。前六识中的第六识“意”,是前五识运作的...达到“唯识无境”的境地。“识”还有待于发展和提高,这便产生了末那识与阿赖耶识。作为第七识的末那识,它是联结前六识与第八识的中介与纽带,它负载着前六识经验认识的箱箧,使之运送到阿赖耶识的彼岸。故它的作用与...

    余树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1469525.html
  • 比较宗教学(2)

    意识」或「一味蕴」。这些名目的功用,到了大乘佛教,就成了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。  由原始佛教的四圣谛,分成有为法及无为法的两大纲。苦、集、道三谛,属于现象界的有为法;灭谛则为本体界的无为法。对现象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5769631.html
  • 起信论解惑

    十一部。此大众上座共二十部,虽由教义差  异而分,然观宗论述记所言本末宗同异义,不惟在小乘中彼  此互有同异,互有取舍,亦有大乘取资小乘,而小乘义摄大  乘者,如说阿赖耶识,在深密经虽曰:“我于凡愚不开演...

    唐大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1469651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止观入门

    修行若能做到“知幻即离”、“离幻即觉”,便即永断三惑,证入佛位了。  另外,在胜鬘经立有二种烦恼,把烦恼的性质分成种子与现行来说明,种子潜伏于阿赖耶识中,能生一切的妄惑,而现行指六根对六尘的作用。种子...三世十方诸佛建立止观,教化众生的无量悲愿。  第二节 以何依止    以何事物依止此一心以修止观?答:以“意识”依止一心修止观。  生灭心依心、意、意识而生起。心是阿赖耶识,意是末那识,意识指前六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570239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二)

    阿赖耶识等内转之相,则完全非形相之相,乃体相义相之相,读论时,当特别注意。  唯识之性,不可言说,诸佛菩萨,方便言说,《唯识三十颂》中,临末一颂:  “此即无漏界,不思议善常,安乐解脱身,大牟尼名法。”  ...庵摩罗识,即是清净的第八识,是阿赖耶识的本体。  佛说诸法不出三种范围:(1)因、(2)缘、(3)果。世间任何学术与宗教,都不明因缘之理,因者种子,缘者助缘。佛说诸法皆是“众多因缘”所生,故知一切法须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870436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五)

    阿赖耶识”来做它的媒介,而“业果”无论你说得怎样天花乱坠,结果是一个“空”。所以我说“般若”的道理,在佛教的教理上,可算是第一,而在“用途”上,就要看它得法不得法?用得其法,可以扫荡一切“我执法执”——一直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170439.html
  •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(下)

    开二门」是要把阿赖耶识统摄到如来藏中来,属于康得哲学「实践的形上学」范畴50。《起信论》认为阿赖耶识是「真妄和合识」,而唯识宗则认为是「妄识」。太炎1904年在上海租界狱中读《因明入正理论》、《瑜伽师...

    杨际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0570762.html
  • “天地有道”与“回念一几”──以“人的素质”之提升为核心

    统,而各有所异,但究竟言之,当不免「无明/法性」而已。强调其「无明」一向度者,说到极处,便说「阿赖耶识」这是虚妄唯识的系统。强调「法性」一向度者,说到极处,便说「真常心」,这是真常唯心的系统。或者,...

    林安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2870785.html
  • 罗近溪“打破光景”义之疏释及其与佛教思想之交涉

    无明。 心生灭起,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﹔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223页 非一非异,名为阿赖耶识。 所言不觉义者,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,不觉心起而有其念﹔念无自相,不离本觉。犹如迷人,依...

    古清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970848.html